一企落地16村“兴起”,日照岚山打造乳业带村新模式
一企落地16村“兴起”,日照岚山打造乳业带村新模式
一企落地16村“兴起”,日照岚山打造乳业带村新模式清晨,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郁家村村民魏华,骑着电动车准时来到鲜纯牧业的智慧(zhìhuì)牧场。换上工作服,走进明亮宽敞(kuānchǎng)的牛舍,给奶牛铺好恒温卧床、清理(qīnglǐ)粪便、清洗水槽、消毒,动作娴熟利索。
“我现在(zài)带着38个人,负责牧场的清洁(qīngjié)维护和仓库卸货工作。”魏华感叹,“过去种地一年收入有限,现在50多岁了(le)反而干上了更轻松、更有保障的工作,还缴上了五险一金,这在以前做梦(zuòmèng)也想不到啊!”
像魏华这样于家门口实现就业(jiùyè)的村民(cūnmín),在碑廓镇越来越多。曾经,这里(zhèlǐ)的村民只能守着土地,靠天吃饭。2017年南京卫岗乳业落地日照,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模式:先建鲜纯牧场,再建鲜淳乳品工厂,把产业链扎根农村,让牛奶(niúnǎi)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引擎。
正在牧场干活的(de)工人。
青贮玉米是奶牛的主要食物。2020年,鲜纯(xiānchún)牧业流转了碑廓镇16个村约4800亩土地,用于小麦(xiǎomài)和青贮饲料(qīngzhùsìliào)种植。既保证了奶牛的“口粮”,又带动村集体(jítǐ)增收。“小麦以市场价卖掉,小麦秸秆和青贮玉米当作牛的饲料。”鲜纯牧业副场长李勇介绍。
其中,马家岭村村集体(jítǐ)更是领着村民大踏步地(dì)发展(fāzhǎn)起来。村里为厂区建设流转土地(tǔdì)466亩,又为企业种青贮玉米流转土地150亩,村集体每年多了二三十万元的收入。随着村企关系愈发密切,马家岭村党支部还(hái)专门成立了置业合作社,由村民们组成“后勤保障队”,提供供水、绿化、保洁等服务,又带动四五十名村民增收,村集体年可再增收50万元。“现在村里一年能收入八九十万元,大家的日子就像芝麻(zhīmá)开花,节节高!”马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朱孔明满脸喜悦(xǐyuè)。
在(zài)鲜纯牧业看来,村企(cūnqǐ)共建不是单一模式,而是灵活多样的,越来越多的村庄通过不同方式加入了合作。
“没有连片土地的林家庄村(cūn)(cūn),就通过提供农机作业服务(fúwù)也参与进来,村集体实现稳定分红,真正做到不让(bùràng)一个(yígè)村(gècūn)掉队。”李涛介绍,前不久刚结束的夏收,就有林家庄村的农机支持。就这样,一个“1+16+N”的模式逐渐形成,即一个牧场带动企业周边16个村,再根据资源禀赋,因村制宜创新出N种合作模式:有的村流转土地种青贮玉米,有的村成立合作社提供保洁(bǎojié)、绿化、供水等服务,有的则依托农机优势提供作业服务、参与粪污处理(chǔlǐ)。如今已不断扩展到22个村,村与村之间以强带弱,大家(dàjiā)抱团发展,一个村也没落下。实行这一模式后,周边每村(měicūn)每年平均可增收12万元,惠及农户超过2000户。
“我们流转(liúzhuǎn)的土地,虽然已实现成片作业(zuòyè)和集中种植,但一个(yígè)公司种植如此大的面积,牵扯精力过多(duō),管理效能相对较(jiào)低。”李勇表示。鲜纯牧业通过循环经济给出了解决方案(jiějuéfāngàn)。牧场配备干湿分离设备,牛粪经处理后制成有(yǒu)机肥,沼液由周边4个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全面接管联合还田,每年处理沼液20万立方米,企业按每方6元支付服务费用,村集体年增收达(dá)120万元,还有效减少化肥使用25万公斤,实现了真正的“变废为宝”。周边村和村民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,企业也能降低生产成本,腾出更多精力搞生产,实现双赢。
产业链条越长,带动就业(jiùyè)越多。鲜淳乳业(rǔyè)在岚山区安东(āndōng)卫街道投资5.7亿元建设了现代化乳品产业园,拥有12条国际先进生产线,年产能达30万吨。“鲜奶从牧场到工厂(gōngchǎng)不超过两小时,保证了高品质的牛奶供应。”鲜淳乳业市场负责人宋泽元(sòngzéyuán)表示,“鲜纯牧业已直接带动当地超过300名村民就业,其中60%以上都是周边村民。过去年轻人纷纷(fēnfēn)外出,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。”
“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一个现代化(xiàndàihuà)牧场,更要把鲜淳打造为乳业与乡村(xiāngcūn)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。”宋泽元说,未来鲜淳还将在产学研观光旅游、动物隔离检疫和肉牛屠宰(túzǎi)等全产业链上的项目发展。岚山区更多乡镇加入鲜纯牧业的产业链中,村企联合体(liánhétǐ)所释放的效应将继续放大。
(大众新闻·农村大众记者 周丹阳 通讯员(tōngxùnyuán) 周逢海 赵心月)
清晨,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郁家村村民魏华,骑着电动车准时来到鲜纯牧业的智慧(zhìhuì)牧场。换上工作服,走进明亮宽敞(kuānchǎng)的牛舍,给奶牛铺好恒温卧床、清理(qīnglǐ)粪便、清洗水槽、消毒,动作娴熟利索。
“我现在(zài)带着38个人,负责牧场的清洁(qīngjié)维护和仓库卸货工作。”魏华感叹,“过去种地一年收入有限,现在50多岁了(le)反而干上了更轻松、更有保障的工作,还缴上了五险一金,这在以前做梦(zuòmèng)也想不到啊!”
像魏华这样于家门口实现就业(jiùyè)的村民(cūnmín),在碑廓镇越来越多。曾经,这里(zhèlǐ)的村民只能守着土地,靠天吃饭。2017年南京卫岗乳业落地日照,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模式:先建鲜纯牧场,再建鲜淳乳品工厂,把产业链扎根农村,让牛奶(niúnǎi)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引擎。
正在牧场干活的(de)工人。
青贮玉米是奶牛的主要食物。2020年,鲜纯(xiānchún)牧业流转了碑廓镇16个村约4800亩土地,用于小麦(xiǎomài)和青贮饲料(qīngzhùsìliào)种植。既保证了奶牛的“口粮”,又带动村集体(jítǐ)增收。“小麦以市场价卖掉,小麦秸秆和青贮玉米当作牛的饲料。”鲜纯牧业副场长李勇介绍。
其中,马家岭村村集体(jítǐ)更是领着村民大踏步地(dì)发展(fāzhǎn)起来。村里为厂区建设流转土地(tǔdì)466亩,又为企业种青贮玉米流转土地150亩,村集体每年多了二三十万元的收入。随着村企关系愈发密切,马家岭村党支部还(hái)专门成立了置业合作社,由村民们组成“后勤保障队”,提供供水、绿化、保洁等服务,又带动四五十名村民增收,村集体年可再增收50万元。“现在村里一年能收入八九十万元,大家的日子就像芝麻(zhīmá)开花,节节高!”马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朱孔明满脸喜悦(xǐyuè)。
在(zài)鲜纯牧业看来,村企(cūnqǐ)共建不是单一模式,而是灵活多样的,越来越多的村庄通过不同方式加入了合作。
“没有连片土地的林家庄村(cūn)(cūn),就通过提供农机作业服务(fúwù)也参与进来,村集体实现稳定分红,真正做到不让(bùràng)一个(yígè)村(gècūn)掉队。”李涛介绍,前不久刚结束的夏收,就有林家庄村的农机支持。就这样,一个“1+16+N”的模式逐渐形成,即一个牧场带动企业周边16个村,再根据资源禀赋,因村制宜创新出N种合作模式:有的村流转土地种青贮玉米,有的村成立合作社提供保洁(bǎojié)、绿化、供水等服务,有的则依托农机优势提供作业服务、参与粪污处理(chǔlǐ)。如今已不断扩展到22个村,村与村之间以强带弱,大家(dàjiā)抱团发展,一个村也没落下。实行这一模式后,周边每村(měicūn)每年平均可增收12万元,惠及农户超过2000户。
“我们流转(liúzhuǎn)的土地,虽然已实现成片作业(zuòyè)和集中种植,但一个(yígè)公司种植如此大的面积,牵扯精力过多(duō),管理效能相对较(jiào)低。”李勇表示。鲜纯牧业通过循环经济给出了解决方案(jiějuéfāngàn)。牧场配备干湿分离设备,牛粪经处理后制成有(yǒu)机肥,沼液由周边4个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全面接管联合还田,每年处理沼液20万立方米,企业按每方6元支付服务费用,村集体年增收达(dá)120万元,还有效减少化肥使用25万公斤,实现了真正的“变废为宝”。周边村和村民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,企业也能降低生产成本,腾出更多精力搞生产,实现双赢。
产业链条越长,带动就业(jiùyè)越多。鲜淳乳业(rǔyè)在岚山区安东(āndōng)卫街道投资5.7亿元建设了现代化乳品产业园,拥有12条国际先进生产线,年产能达30万吨。“鲜奶从牧场到工厂(gōngchǎng)不超过两小时,保证了高品质的牛奶供应。”鲜淳乳业市场负责人宋泽元(sòngzéyuán)表示,“鲜纯牧业已直接带动当地超过300名村民就业,其中60%以上都是周边村民。过去年轻人纷纷(fēnfēn)外出,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。”
“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一个现代化(xiàndàihuà)牧场,更要把鲜淳打造为乳业与乡村(xiāngcūn)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。”宋泽元说,未来鲜淳还将在产学研观光旅游、动物隔离检疫和肉牛屠宰(túzǎi)等全产业链上的项目发展。岚山区更多乡镇加入鲜纯牧业的产业链中,村企联合体(liánhétǐ)所释放的效应将继续放大。
(大众新闻·农村大众记者 周丹阳 通讯员(tōngxùnyuán) 周逢海 赵心月)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